8月20日6点,吴忠市红寺堡区水套村的马六十扛着农具走过苦水河,眼前干净的河岸让他忍不住停下脚步。“以前这儿垃圾堆成山,夏天臭得我们不敢开窗,现在咋变得这么好了?”他的疑问,牵出了宁夏以法治力量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苦水河水套村段曾是当地村民避之不及的“痛点”。生活垃圾、建筑废料甚至动物尸体长期堆积,蚊蝇滋生,行洪受阻。为何多年治理不见效?根源在于跨行政区域的监管壁垒,河道流经多地,权责划分模糊,“各管一段”的治理模式难以形成合力。
破局靠什么?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吴忠市红寺堡区检察院联合利通区、甘肃环县等5地检察机关,创新建立苦水河流域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机制,搭建起司法协同保护水生态环境“一张网”。这一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公益诉讼倒逼责任落实。
依托这一机制,红寺堡区检察院通过巡河摸排,发现水套村、羊坊滩村村段河道污染问题,随即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短短数月,3.2吨垃圾被清运,专人巡查制度落地,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该机制已推动清理河道垃圾20余吨、拆除违建多处,苦水河流域生态实现“跨域共治”。红寺堡区检察院负责人杨洪霞直言:“法治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关键的是凝聚了保护合力,这才是长效治理的核心。”
从苦水河的变化不难看出,生态治理的关键不仅是清除可见的垃圾,更是破除深层的制度障碍。当跨域协作有了法治框架,当公益诉讼成为监督利器,当每一起破坏生态的行为都面临法律追责,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2025年初,自治区出台《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实施方案》,其中,依法保障能源安全绿色发展作为重点,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层思考:如何让法治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器”?
在完善法规制度层面,宁夏修订自治区节水用水条例、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废止煤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条例,出台《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意见》,用法规为绿色发展“定规矩”;在执法层面,公安机关严打“沙霸”“矿霸”,严惩油气、天然气、电力、煤炭非法开采开发、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惩煤炭非法开采开发、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今年4月破获的风力发电机塔电缆盗窃案,挽回50余万元损失的背后,彰显的是对能源领域犯罪的“零容忍”。
此外,宁夏深耕“一河三山”公益诉讼保护。自治区司法厅与自治区检察院联手建立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和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深入推进鸟类保护、非法猎捕野生蝎子等专项行动;设立贺兰山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等“一示范区三基地”,破解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生态环境“修复难”等问题;强化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办理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1件,全力守护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
从一条河的蝶变到一片区域的革新,法治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优化着宁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稳增长促发展”的攻坚征程上,法治引擎持续轰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与生态红利,推动宁夏在能源安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短评】
以法之名 点“绿”成金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以法为纲,山青水长。近年来,宁夏从立法到执法,从问责到整改,以法治思维方式重构生态安全格局,以法治保障为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添能蓄势,既树立起制度的刚性和权威,更凝聚起生态保护的合力,使得生态保护的制度机制、法治屏障正愈发牢固,绿色发展稳健推进,一幅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塞上江南新图景跃然眼前。
逐绿而行、向绿而兴。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全面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发力。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以更大力度、更严举措,织牢织密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之网,我们定能以发展“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绿、成色更足。(赵 慧)